發布時間:2023-08-05 人氣:0 來源:admin
圖為安徽微威減振降噪技術研究院院長李志遠(左)在指導新產品開發。
“我2014年退休后,就吃住在公司,雙休日回合肥。這里的環境適合我做研究,他們重視科技創新,又有政策扶持,我在這里工作十分舒心。”安徽微威減振降噪技術研究院院長李志遠是合肥工業大學退休教授、博士生導師。李教授團隊研發的高阻尼復合隔聲板產品技術達到國內領先水平,填補了安徽省空白,獲得國家環境技術進步二等獎、安徽省科技成果三等獎。高阻尼復合隔聲板應用范圍廣,市場前景廣闊,給微威集團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效益。
高校里的技術走出實驗室,在工廠車間里轉化為產品,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生命力,極大的激發了生產力。安徽微威集團院士工作站是桐城市兩個省級院士工作站之一,2020年度績效評價獲得優秀稱號。安徽微威減振降噪技術研究院是桐城市首家經安徽省科技廳授予的省級新型研發機構。近年來,桐城市積極實施人才戰略,把人才引進從“企業行為”上升為“市級戰略”。截至目前,除2家院士工作站外,另有省級科技特派員工作站4家、技能大師工作室20家、省級各類創新(服務)平臺54家、省級新型研發機構3家、博士后工作站5家,引薦各類專家(團隊)40余人次,為桐城高質量發展提供了人才支撐。
圖為農業專家在查看試驗田苗情。
人才是縣域經濟發展的第一支撐。為暢通人才引進、培育渠道,桐城市出臺《桐城市高層次人才分類認定辦法》,市委組織部牽頭實施“文都英才工程”,出臺 “文都英才”新政20條,市政府設立3000萬元人才獎補專項資金,投入75萬元建設“智慧人才”系統,推動育才引智,打造人才集聚高地。
人才新政極大激發了企業吸納人才、發現人才的積極性。“我是今年7月份入職中鼎匯通公司的,之所以選擇中鼎匯通,一是待遇高,二是發展平臺好。”李竹文是重慶人,西南交通大學碩士研究生,已有10年從業經歷。今年7月,他跳槽到了中鼎匯通公司。中鼎匯通公司是桐城市招商引資項目,今年初剛成立,由中鼎集團與桐城本土企業、全國首批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匯通公司共同投資6億元聯手開發智能化、輕量化汽車底盤項目,雙方攜手,可謂是強強聯合,有助于實現“1+1>2”的效果。
各企業還高度重視崗位選才,著力培育“雙創”帶頭人。桐城市民營經濟發達,形成了綠色包裝、智能制造等優勢產業,截至目前,桐城市培育省戰新產業領軍人才19人,夏吉國、胡習剛獲稱“中國羽絨行業大國工匠”,徐應權、江傳寶躋身“省制造業50名優秀企業家”行列。
微威集團由一個小作坊發展為國家高新技術企業,靠的就是人才。該集團堅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引才理念,按照“不設壁壘、身份不變、來去自由”的原則 ,柔性引進17名高層次人才,崗位培育高中層次人才30多人。該企業研發生產的減振部件在國內同行業排名前三。安徽省桐城市水稻研究所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今年7月掛牌成立,吸納首位進站博士后孫廉平,把論文寫在大地上,為推進桐城市水稻育種及栽培技術研究、保障糧食生產安全、助推鄉村振興,提供更有力的技術保障。
圖為桐城國家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試驗基地一角。
為促進人才政策早落地、早見效,桐城市設立人才服務專窗、專線、專網,凝聚本土、在外人才資源,繪制桐城籍專家學者“聯絡圖”,搭建集人才服務管理、人才審核認定、人才政策申請發放于一體的綜合服務平臺。據桐城市委人才辦主任倪海霞介紹,在系統試運行期間,已收錄“六類”人才資源1.3萬人,在線受理高層次人才認定145人,成功綁定高層次人才服務卡53人,受理申報人才政策73批次,實現人才認定“一站入口”、人才服務“一碼供給”、人才政策“一鍵兌現”。 (汪桂云 曹姍)
編輯:王開英